必去阁

必去阁>重生大明崇祯叶轩的小说 > 第33章 薅北京城士绅的羊毛(第2页)

第33章 薅北京城士绅的羊毛(第2页)

  当即脸色一肃,将老人家扶到桌前的:“老人家,我代陕西的父老乡亲谢谢您了。”

  亲自给老人家登记后,高声道:“有如此老者,是我陕西百姓之幸、是我大明之幸。”

  “哎,想我康清河在北京商人中也算是一号人物,如今在大是大非面前,表现的还不如一位贫瘠的老者,真是惭愧。”

  又一位中年汉子到了登记的长桌前:“我大康米坊,别的没有,粮食倒是有一些,我捐粮一千石!能帮一些是一些吧!”

  两人的举动算是激起了围观人群的恻隐之心,一个接一个的站了出来。

  “康老板,我庭轩客栈也凑个热闹,捐银一千两,算是给自己积点阴德吧!”

  “哎,我们也就是仗着投胎的好,生活在北京城,要是生活在陕西……我鸿运酒楼捐银两千两。”

  ……

  又有几名阮康文的好友站了出来,出手就是千两。

  昨日阮康文在找他们的时候,他们就纷纷表示赞助,千两白银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,花钱买个好名声,这笔买卖做的值当。

  围观的人都愣住了,什么时候这些有钱人如此的大方了?

  但不管怎么说,捐出的都是真金白银。

  十几张登记的桌子前都排满了人,消息越传越广,整个京城的人都知晓了,百姓们都陆陆续续的赶来了,其中不乏商贾巨富、达官显贵、勋贵士绅。

  这些人其实不想来的,但此次的捐银活动已经形成大势了,官府已经派人介入了,最后的名单肯定会直达天听。

  更有甚者,朝中大臣们都认为这是皇帝搞出来的,否则朝会上皇帝说缺的银子他来想办法,然后第二天就闹出了这么一出捐银的把戏?

  皇帝看了名单以后,有些商人捐了,他们一毛都没有捐,到时候会不会被惦记上?

  从这几次的的事件看,这位新帝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,随便暗示一下某位大臣,他们就吃不了兜着走。

  虽然恼恨阮康文,但该捐还是得捐,而且还不能少。

  坊市门口的百余名桌子都是长长的队伍,每一名桌子前都有一名锦衣卫持刀而立,这些锦衣卫就是崇祯让李若涟安排的。

  第一天,捐银人数高达一万七千余人,捐银二十二万两;

  第二天,捐银人数六万六千余人,捐银四十八万两;

  第三天,捐银人数三万两千两,捐银十九万两;

  ……

  活动一共持续了七天,总共捐银人数十六万余人,占了北京城近两成人口,捐银一百五十余万两。

  东暖阁内,崇祯看着户部尚书郭云厚,轻笑道:“郭爱卿,合计两百五十万两,够了吗?”

  郭允厚笑的嘴都合不拢了:“陛下圣明,支撑到明年秋收措措有余了,还能多出数十万两。”

  “哈哈,朕也没有想到我大明的百姓会在这个时候慷慨解囊,解了我们燃眉之急!”

  听着崇祯的大笑,郭允厚内心很想告诉崇祯:陛下,你这演技不行呀,全城的商贾士绅都猜出这是您的手笔了,您还在这里装。

  但甭管咋说,这一百五十万两的真金白银是入了太仓库了。

  待郭允厚走后,崇祯再次看了一眼汇总的数据,嘴角都不由自主的挂着笑容。

  一百二十万两白银,那就是一百二十万石粮食,加上之前的一百万石,两百五十万石粮食,足够灾民坚持到明年八月份。

  到时候土豆和红薯有了收成,陕西灾情就算是彻底的化解了。

  在加上修建的密集的水库,以后即便是有灾情,也不会再有今年这么严重了。

  可惜这种薅羊毛的事情,做一次还行,因为前朝并没有人这么干过,以后再想薅这种方法就不太见效了。

  但话又说回来,等白杆兵进京,将八大晋商给抄家灭族了,几千万两白银再加上原本的赋税,支撑三年是足够了。

  三年的时间,他足以将所有事情都铺开了,钱就源源不断的来了。

  “大伴、方正化,你说朕该给阮康文赏点什么?”

  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